是否需要重新定義藝術療法

題目:Is There a Need to Redefine Art Therapy?

作者:Savneet Talwar, Guest Editor全文連結:https://www.tandfonline.com/……/07421656.2016……&

本文是作者Savneet Talwar閱讀藝術治療在美國早期文獻後提出的反思。

藝術療法在Ulman (1975)定義後,備受眾人認同大致能區分兩大取向:藝術心理治療和藝術即治療。#藝術心理治療是藝術作為心理治療的輔助(偏心理學)#藝術即治療是藝術本身就有治療效果(偏藝術)會受大家肯定源自於Ulman在此領域的深耕。

1961年,他創立並開始擔任編輯第一部藝術療法雜誌,《藝術療法簡報》(The Bulletin of Art Therapy),1970年改為《美國藝術療法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1974年,該雜誌正式成為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AATA)的會員。Ulman擔任編輯23年,負責控制其內容和定義藝術療法。

早年對藝術療法討論很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討論:

#藝術的定義和療法(Agell & McNiff, 1982; Ault, 1976; Kramer et al.,1994; Shoemaker et al., 1976)

#是藝術療法與不是的定義(Rubin, 1982; Ulman, 1975)

#藝術療法是觀念還是職業(Malchiodi, 2000)

#藝術家和藝術治療師的身分省視(Allen, 1992)

#臨床上綜合症狀討論(Allen, 1992)

#藝術治療的工作方法(Moon, 2002; Timm-Bottos, 1995)

但最後還是有心理學和藝術的二分法,而且還非常壁壘分明,本文作者認為二分法就會有對與錯的二元對立,需要再思考。另一個需要思考的是文化差異,例如加入色彩治療師的思考這樣藝術治療的定義會更跨文化而不是以美國眼光看世界。在美國大概每十年會有一個大變化,最早是在討論藝術治療在機構中心合法化的問題,現在美國工作和學制、執照、督導制度都很完備後,應該思考重新定義特別是跨文化和社會行動部分。所以本文在最後提出一些符合他想法的研究者和其研究論文簡摘。

心得:

心理學發展早年的精神分析學派發現讓精神病畫畫會讓他們安靜而被加入心理治療中這也是藝術治療的起源。

#不應該因為取向不同就否定他者會讓自己狹隘

我認為藝術心理治療和藝術即治療這樣的二分法讓初學者容易學習,而了解自己擅長的取向,但一但深入後就不能被侷限。例如:教育學系有分教育哲學與史學、教育社會學和教育心理學,但學習不能只侷限在自己那一組內,因為要了解教育全貌就需要從不同取向切入。就像我以前修方瑜老師的文學概論,他說:「專家就是了解蒼蠅的六隻腳的的七根毛,而你問他蒼蠅是什麼他卻說不出來的人。」我們要避免自己成為那樣的專家,宏觀和微觀都要理解,選擇某一種取向只是那種取向更適合自己,能夠得心應手而已。現在藝術治療大概都以美國為主,因為他們發展成完備的體制。但要思考的是文化差異,美國是美國,美國早年研究裡多是用中產階級白人為主,他們擴及到國內不同種族,乃至國外不同種族的跨文化平等對待也是較晚近的想法。所以有一些案例的判讀也不能直接套用美國的解釋。

#美國的藝術治療不能完全移植而教育也是

我們再引進其他人文化,作為借鏡參考的時候,我們應該自己為主體。學習也是,我認為生為一個學生就是要多去外系修課,但要記得以自己為主體,就是去外系選修符合外系老師要求外,要不斷思考如何幫自己在本科系學習上和未來想做的事達到加分效果。

#台灣心理師有國考執照但藝術治療師沒有

藝術治療師沒有國考證照,如果他們的證照多在國外拿的但台灣不承認,如果想拿證照就會去考心理師執照。在台灣有「台灣藝術治療學會」頒發專業認證,大學有科系是在台北市立大學,師大美術系裡的藝術治療課程正在規劃和發展中。心理師這行業有很多倫理問題,很麻煩,我不會想當,太累人了。我比較想說自己想說的,而不想一直聽別人想說的。但不妨礙我了解這一行業,學習這一門學問。基本上,新手心理師都是需要找督導的,因為在諮商病人時自己會有很多困惑和徬徨,這需要有人去詢問和協助才不會害到個案和自己。其實新手老師在實習時也是有配導師,新進老師也有,但在代理代課流浪期間就沒人關心,也許我可以在這多加琢磨。好的職業教育都是師徒制的,老鳥帶菜鳥,菜鳥比較容易有方向又不浪費時間很快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