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開始說一些情緒的東西,又剛好是女的,就會被說女人太感性。
從小我們受的學校教育,教導我們要成為理性的人。做事要符合邏輯,要理性,大多的課程完全忽略人有其他的需求。康德的三大批判告訴我們人其實有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但書讀多的我們卻只注意求真的發展,漸漸我們越來越「理性」,理性到壓抑自己感性的部分。
我離婚從我決定要離婚到真的辦好離婚手續,只花兩週。我的理智告訴我,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我最好,但我難過的情緒卻費時五個月才真正轉淡,成為一種淡淡的惋惜與遺憾。即便到現在想起這段婚姻,眼眶還是會泛淚。
人不是神,有七情六欲,有情緒起伏很正常。重情卻不自傷,成為很重要愛自己的準則。
這時候向古老的哲學家或是宗教取經就是很好的解決方式,例如:可以學習莊子所言「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就是指不要太愛一個人或太恨一個人而產生過度情緒傷害自己的身體。換句話說就是感性和理性達成一種平衡的狀態,也是一種心靈最健康和舒適的狀態。
有些人遇到生命重大挫折,會轉向宗教求解決之道。我覺得只要這個宗教是屬於勸人為善的大型且有古老傳承,有前人數百千年驗證對心靈有幫助,能為現在所遭遇之事提供解釋,而你也信服。那這樣的有宗教信仰的行為也沒有不好。
台灣現在討論到宗教大多數人都與迷信畫上等號,這是中國思想受到西化時對當時西方思想和教育一知半解的影響。
其實若了解西方的教育,尤其歐陸較上流社會的教育,他們其實並沒有去除這部分,因為他們宗教比較統一,所以在學校是談的。美國教育也分各州,有些州不談是因為宗教多元在學校不好談,但不是說不需要談,而是他把這工作劃分給家庭處理。但不知道為什麼,台灣教育下受過越多教育的人,越往無神論方向前進。
在我對這些歷史不熟悉的時候,聽到前夫的反對,我背棄自己從小相信的宗教信仰過了近八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許多價值觀的衝突,也導致自己的不自信,質疑自己的過往。這也是一種失衡,反省後,我傾聽內心的渴望,我依然深信自己所屬的宗教,依著教義行事會讓我感到快樂。
如此做後,我畫出這幅畫。我覺得我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是那樣的不同,就如同我身後的兩棵樹那樣的不同,但在我內心達到某種和平的狀態。於是我變得十分的自在與輕鬆。
找回在關係中真正喜愛卻放棄的事吧!因為那是你之所以為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我療癒小技巧:
我覺得遇到悲傷的事,就盡情的難過,不用壓抑。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做,聽著悲傷的歌,盡情地流淚。不用想著「我要快點好起來,我不要軟弱」,這樣的想法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另外一半情感,反而更難走出傷痛。
學著與自己的感性相處,傾聽自己內在真正渴望的聲音。試著找回自己真正的感覺。可以拿一張白紙,定時10分鐘,直覺想到什麼寫什麼,10分鐘內都不能停,直到鈴響才能停筆。這樣的自由書寫,因為不用給別人看,所以可以把最深層的想法和感受寫出來。
寫完後,再重新思考困擾自己的這件事,就能採取平衡理性與感性的方式解決。不要為忽略自己真實感受,就是最簡單的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