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

蕭伯納的句子是「我能諒解諾貝爾發明了炸藥,可是唯有披著人皮的惡魔能發明出諾貝爾獎。」他講的是「慾望」。


諾貝爾獎,獎金豐厚並讓人享有盛譽。

諾貝爾是一位瑞典化學家1867年取得矽藻土炸藥的專利權,賣名為「諾貝爾的炸藥粉」的炸藥,受軍火商青睞,迅速推廣到世界累積巨大財富。在即將辭世之時,他設立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遺囑,從1901年諾貝爾獎創立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獎項,獲得瑞典國家支持。

1925年蕭伯納69歲獲獎,那時他已經脫離幼年家境破落、沒有人贊助與提攜、靠自己邊工作邊自學的窘境,在社會上獲得財富並在戲劇、文學與社會思想各領域獲得名望。
諾貝爾獎一直是錦上添花。

他原本要拒領因為有違他社會主義者的良心和社會批評家清譽,後來他請英國駐瑞典大使領獎並宣讀他寫的獎詞,並將四萬美元獎金設立一個英瑞基金,專門將優秀的瑞典文學作品翻譯為英文,特別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社會批評家。

周末我看了一部新上映的紀錄片「千年一問」非常推薦有心往藝術領域的人一看,或家中有想往這領域發展衝突的親子同觀並進行討論,因為將藝術工作者甘苦與孤寂描繪得很真實。

片中記錄台灣國寶級漫畫家鄭問,他喜歡畫畫家人不許,執意選擇也就很年輕就開始負擔自己的經濟。他想做出有台灣特色的漫畫,每格畫都像獨立的藝術作品經營。

1984年開始在台連載,在1990年作品赴日發表並迅速獲得「優秀賞」後,他說:「我在台灣連載很久,才收到十封信,但在日本第一個月就收到上千封讀者投書,感觸很深。」

他2000年左右到香港發展沒有趕上黃金時代。後來到北京一待10年做鐵血三國志等遊戲美術,但技術與人員趕不上他的想法遊戲沒上線,但與他相處的當地助理提起他的用心帶人與陪伴不禁落淚。58歲人生正好的時候,心臟病發逝世後,在故宮辦了一個紀念大展。

「每一個人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覺得他就是一個英雄。」鄭問如是說著。

鄭問如此、諾貝爾如此、蕭伯納如此。畫畫的好是畫家本分,研究做的好是科學家本分,文學寫的好是文學家本分。因為做的是心之所向的工作,隨之而來的名利獎賞理所當然。但為獲得名利而去做,就永遠不會出類拔萃。這道理很簡單,但能認真實踐的人不多。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結束後,有一個國高中年紀的小妹妹和導演討論他父母不讓她在升學選項上選藝術領域相關,但小時候又建立她這方面自信,她覺得「因為爸媽是醫生,他們要我學醫。我永遠都不能畫畫,原本畫畫都很開心,現在好痛苦。」開始哇哇大哭。

什麼時候台灣教育變成這樣?

學習成為學校、老師、家長的責任,如果沒有慎選,將來就不可能做?其實永遠有一個選項叫「自學」,重點是有沒有真心嚮往?下苦功努力去做?

十二年國教倡導自主學習,增加小孩焦慮感,讓他們提早面對生涯規劃的現實,沒有什麼不好。但我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應該以自己為主體,無論成人或小孩,這樣才會有真正想要的生活。

閱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