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說:「沉默是輕蔑的完美體現。」他討論的是「輕蔑」,而「輕蔑」是指我們看不起某人。
我們什麼時候會對一個人產生「輕蔑」的情緒呢?
這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比我們輕蔑的對象更「正確」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人做的事感到不齒。我們會對跟我們一樣做「正確」的事的人產生「尊重」的對待,所以「輕蔑」的反義詞是「尊重」。
「正確」怎麼產生的呢?
「正確」是自己真心相信的價值觀,這些都是有社會共同識或是有一些正面特質,在做這些事內心會由衷地感到快樂,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會無愧於良心,故能睡得安穩。
所以有些人在做「正確」的事,雖然沒有獲得認同但仍有堅持的勇氣。面對他人不懂自己時,可以游刃有餘的選擇辯解或不辯解保持沉默。但他們會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正確」。
那這樣的「正確」會不會對某些人來說不正確呢?
會的,只要是價值觀就會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難的地方,你只要開始做決定,開始行動,就沒有辦法討好所有人。有人讚美你的同時也會有人批評你,這非常正常。
你要想即便是貴為國家元首,或是宗教領袖,乃至歷史上偉人都是有人會持反面意見的,更何況你只是一個普通人在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怎麼可能不被批評?
批評他人的人有時候是真正給予實質的回饋,這時候要去思考這意見對自己有沒有用?可不可行?而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時候批評來自於自身的匱乏、恐懼、不自信、嫉妒、無法接受自己需要幫助而懷疑他人等負面情緒影響為保護自己而做出的攻擊行為。
我不免也會基於以上因素批評別人,所以我也接受他人有可能因此對我做出的批評。
但你要為了別人批評就不去做你喜歡且認同的事嗎?哪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其實最好面對不同聲音的策略,不是辯解而是沉默,深刻反省自己後,用行動結果證明自己的正確,說起來很簡單但克服心理的恐懼很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