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

蕭伯納說:「殉難是能力不足的人出名的唯一途徑。」他討論的是「認同」,「認同」是指人對某種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認定、同意。


人沒有辦法獨活於世。


只要活著與人交往,就在尋求認同感。希望朋友認同我們是好朋友,希望情人認為自己是好情人,希望老公認為自己是好老婆,希望老婆認為自己是好老公。但很容易會變成犧牲自己想要的,想換取一個好名。


犧牲和奉獻不同,犧牲是拿東西和神明祖先祭祀去求得某種願望,而奉獻是將自己有餘裕之處無條件的付出榮耀所信仰的對象沒有要獲得什麼。


也許我們對他人更適合用的是奉獻心理。


當滿足自己心理生理所需的,我們將多餘的部分奉獻給親近的家人與我們有緣的朋友。而不是將自己的需求放在他人之後,最後會發現犧牲將自己掏空,而對自己的信仰有所質疑。


當你有這樣的認識時,就能用更高角度看待事情。


我們會希望父母認同我們是好孩子,希望老師認同我們是好學生,希望老闆認同我們是好員工。每個人都想要做好,希望別人認同自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接著你細細觀察,就會發現你所仰視的對象,其實也是有認同需求的。父母會想要孩子認同自己是好父母,老師需要學生認同自己是好老師,老闆需要員工認同他是好老闆。


然後你會了解他人行事背後的心理,無論是請客或是罵人,都是想要做好他的腳色,讓自己有個好名。但過與不及都不會有好名,只有恰到好處的幫助與倡議才會有。


所以從蕭伯納說:「殉難是能力不足的人出名的唯一途徑。」殉難就是太過了,因為他已經失去性命,也不知道自己的死能留在別人心中多久,能注意這件事這個議題多久。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的被眾人認識,然後遺忘。也把倡議、規劃、實踐此事的爛攤子交給接手的人。


一個議題要有影響力,並不是廣告或是行銷有用,而是要長時間讓人認同。因為每個人眼睛都是雪亮的,能騙一時不能騙一世。而一件事要維持長時間,就需要那個人的能力展現,長時間規劃、一步一腳印的苦心經營最後才有自己想要的結果。


展開行動力的時候,一開始是很難讓人理解的。


例如說你要教好孩子,有時候他做錯事還是需要罵他,而你罵他常常就會破壞關係。孩子要衝撞,建立出自己的價值體系;大人要注意他建立的價值觀會不會傷害社會上眾人的利益。如何讓他接受你的教導尤其是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就需要很長時間的影響,孩子和大人都很難熬。


大人與孩子也很容易在一次次磨合中喪失對自己的認同感。


我們會教孩子做學習歷程檔案,讓他看見自己成長多少,有多少人認同自己,建立自我認同與自信。


其實我覺得大人也需要為自己建立一本學習歷程檔案,放值得驕傲的東西,我稱它為「神奇小本本」每次自卑感與無力感浮現時,翻一翻,會覺得「喔!原來過去的我這麼優秀。還是有許多人認同我,我很棒!」現階段的挫折只是暫時的,而有信心繼續走下去。


無論他人是否能認同自己,自己就能認同自己並相信自己的價值觀。